自助游盘县 - 贵州 - 8264户外手机版

  贵州
本帖最后由 穿林い风 于 2014-11-22 20:51 编辑

    盘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是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的好地方。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一个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的盘州大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自驾车游客、户外爱好者和探险家
    随着六盘水机场、G60沪昆高速、长昆高铁客专、毕水兴高速公路的开通,丰富的旅游资、浓郁的民族风情、便捷的交通枢纽、日趋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让“世界古银杏之乡”盘县的旅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盘县地处黔、桂、滇三省结合部,是贵州西大门。是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总人口1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有汉、彝、苗、回、白、布依等27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悠久。曾经被誉为“金三角下的一颗明珠”、“煤电之都,文运盘县”,以丰富的煤炭资源称冠江南,成为贵州省首个列入全国百强县之一。是“凉都六盘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有古人类文明遗址--盘县大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妥乐古银杏村、老厂竹海、坡上草原等风景名胜区,荣获“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和“美丽中国示范县”称号。
   
   

    古城位于盘县中部,是贵州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盘县老城城关镇是盘县搬迁红果新城之前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县政府所在地。它是“文运盘县”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
  

  
    历史上,城关古城人才辈出,徐霞客在《黔中游记》中记载:“是城文远,为贵筑之首”、“非它卫可比”。明清两代盘县共有18名文进士、3名武进士、133名举人。清代“三一溪渔人”范兴荣,所著《啖影集》是贵州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任璇的《梅花缘》可与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


   古城有三条小溪在中心汇合,名为三一溪,三一溪旁的古城保存着很多明清两代、民国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群。现存按明代皇家标准修建贵州仅有南方罕见的宫廷彩绘、重斗拱、柱升起建筑工艺建造的“普安州文庙”、保存完好的“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位于古城西南最早镌刻年代为明嘉靖三年的“碧云洞摩崖石刻群”、红军长征的第二座“转折之城--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古城以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佛教名山“丹霞山”、位于古城张家坡的“张道藩故居”等。
   
   小溪从古城穿城而过,在南郊“碧云洞”进入暗河。碧云洞洞穴总长达4740米,是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会员洞穴之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详细描述洞穴形态和洞外古迹、摩崖石刻。

   星罗棋布在古城的寺庙道观达30余座,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文物古迹、优美自然风光让游人流连忘返。随意慢步古城小巷,到处能够看见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食品:思乡青豆腐、盘县火腿、水霉豆、血豆腐、彭记牛肉粉、童家燃面、管氏荷叶糯米鸡、红油凉粉、刺梨果脯、核桃乳 ...各种美食应接不暇。
   不管走多远,除了对亲情的思念,还有就是对家乡味道的留恋。而对众多旅行的美食家而言,一一品尝这些美食实在是难得的口福。
本帖最后由 穿林い风 于 2014-11-22 21:03 编辑

    古城距沪昆G60高速刘官出口5公里,让我们自助游盘县的脚步从有着600年历史的城关古城开始。
    第一站:城关古城  
   

    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始建于洪武22年(1389年)。明嘉靖《普安州志》载:城垣周长八里五分,高二丈三尺;设四座石拱城门:东雍熙、南广居、西崇仁、北镇远。现北门城台上的鼓楼为民国17年(1928)仿昆明“近日楼”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七架梁。底层有双步回廊,现已用土砖封檐,只敞露明间。翼角用撑拱起翘,翘高1米,出檐逾2米,小青瓦覆顶,现保存完好。
    北门为省内明代城门中建筑年代最早的城门。门、楼俱存,为省内所仅有。2002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安州文庙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后毁于兵。清康熙7年(1668)重修大成殿,亦毁于兵。康熙23年(1684)复修,以后历经增建补修,规模完备。
    文庙依山势而建,总占地面积约39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沿中轴线自下而上,大成殿明间下的“御路”为高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在我国古建筑中庙宇均为坐北朝南,而普安州文庙却是坐西朝东,文庙的布局中轴线与文笔塔遥相对应。从大成门至大成殿的梁柱按明清时期皇宫颁布的建筑标准修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云洞摩崖石刻群位于碧云洞石崖,碧云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当地人称“水洞”,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镌时间为明嘉靖三年(1524)现为已知最早镌刻年代摩崖。分布在碧云洞内外的崖壁上。 洞外摩崖多数字迹明显,字体较大,如“水洞”“通天一门”、“独立撑天”、“碧锁云封”、“廊庙江湖人间仙境”等。摩崖字体正、草、隶、篆皆有。书者亦不乏地方名人,如明代中期的蒋宗鲁等。
    徐霞客曾考察碧云洞和摩崖,并记录在徐霞客游记里。

   

    盘县会议会址俗称九间楼,也称“九天楼”,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总指挥部驻地,著名的“盘县会议”在此召开,这是红二·六军团带有重大战略转折性的抉择会议。
    1984年,肖克同志谈红二、六军团长征时,首先谈到“盘县会议”。他说:“长征途中我们开过几次会,盘县会议是带转折性的一次重要会议”。“汇合起来一起北上,全国革命大势转到西北,这是盘县会议最重要的决定”,“是带关键性的决策”。之后又亲笔为“盘县会议”会址题字。红军作家陈靖写下了“盘县会议怀全盘,促得三军会师成”的诗句盛赞“盘县会议”的历史功绩。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张道藩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坐南朝北,三进院落,分别由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客房、明楼等组成。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正堂、明楼等前檐窗花雕刻工艺精细,窗花图案多种。堂屋内悬匾“鸿案偕春”系书法家赵朴初所提,客房门额悬匾“齐眉合德”系蒋介石书,此为蒋介石为张道藩母亲做寿时题赠。
    张道藩,字卫之,1897年出生于盘县张家坡,张道藩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宣传部长,1946年拜齐白石为师,有书画作品百余幅传世,集政治家、剧作家、美术家于一身,在美术与剧本写作上极具造诣。1949年于台湾任“立法院长”等职。 1968年6月12日病逝于台北。


    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普安州志》曾有其方位记述。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殿,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正殿。 是庙原建筑平面布局为:按中轴线自前至后,依次分布前殿、正殿及其左右配殿、后殿。后殿紧贴正殿,两者仅一沟之隔,整体构成一封闭式四合院。原大门进门处塑有“无常”,高约丈余,其帽高2尺,另有两匹石马,各重约2吨,高1.5米,长1.7米,马前立石雕僮仆,作牵马状。正殿七间,通面阔28.3米,通进深11米,前带三步廊,廊深2.5米;硬山式屋面,廊顶和前出檐部分均有轩装置,各间封檐板都嵌于垂瓜之间,额枋、月梁、雀替、垂瓜和封檐板俱为镂空雕,工艺较精。梁架为抬梁、穿斗二式的组合结构。明间檐下原悬一巨型算盘,额匾横刻“不由人算”四字,次间稍间内塑“十殿阎王”像。两配殿各五间,屋内皆塑“地狱”情景,形像生动,阴森恐怖。 二〇〇六年六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威寺位于盘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今大部分建筑巳毁,仅残存此偏殿。 是殿为单檐悬山式,七架梁,徹上明造,大梁题记尚存,为“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仲冬十一日”。殿廊下有一石砌鱼池,长6.5米,宽3.56米,深1.4米。右侧有古杉(柳杉)五株,树龄都在四百年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株高20余米,下部直径113.7厘米。
  

   

    文、武笔塔是盘县在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象征。
    武笔塔在古城东南对门山上,距城约4公里。具体建年不详。塔用石灰石砌成,通高10余米,由基、身、刹三部分组成。基呈圆柱形,直径5.2米,高3.34米;身为八棱柱形,边宽1.3米、高4米;中空,壁厚0.8米。塔身高至2.7米处,每面均砌有圆孔一个,直径0.4米。塔刹为圆锥形。现整塔完好。
    在武笔塔偏北方向约3公里处有文笔塔,其形状大小与武笔塔相同,塔身亦有小圆孔8个。此塔明嘉靖《普安州志》曾有方位记载。50年代初期毁于雷电,现已修复。


    图片说明:
    谢氏宗祠戏楼为单檐六角攒尖顶,通高9.1米,底平台为正方形,底层为通道,上层为戏台。四棵八棱形石柱直抵檐下,每柱高4.84米,下承于鼓形柱石,柱上端凿眼与木枋穿斗,木枋交叉衔接,构成等边六角形,六翼角用高浮雕撑拱起翘,詹下用内外两层透镂的骑马雀装饰栏额高浮雕,镂空雕垂花柱。整个戏楼做工精湛。
    2004年搬迁盘县第一中学内修复异地保护。2007年一月被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书院始建于清嘉靖十二年(1807)。座西向东,占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文昌宫。在原讲堂的基址上建正殿。今屋架大梁题记尚存,1928年秋,改为贵州省盘县师范学校。此间,书院房屋大多被拆除改建,原貌已失。  
   《普安直隶厅志》载;光绪年间,时任盘州厅教谕的遵义县举人刘汉英称凤山书院为八景。这八景分别是;魁阁飞霞,书楼赏雨,薇云夏幕,桂露秋香,笔柚凌云,丰亭留月,山旁抱膝,井泉洗心。

     

  

     吴君襄墓位于城关营盘山东麓水星寺北侧。
     吴君襄(1807—1870年),字调元,原普安直隶厅人,生前曾以教书为业。一生行孝侍母,五十余年如一日,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对其孝行秉性作有记述。
     清同治年间曾大力集资补修水星寺。吴墓东向,墓地较大,外围均以精凿料石砌墙相围,形如马蹄(也似太师椅),横宽13.5米,纵长16.3米,正面置石质勾栏,八棵望柱头上分别雕狮、马、鹿、象等。栏板中部凸出,阴刻有黔人夏同和、滇省书家顾视高,陈荣昌题辞,并浅浮雕花草、雄鹰、松鹤等图案。
     坟处石围正中,呈椭圆形,料石包砌,封土堆高1.78米。墓碑立于民国(1918年),碑面高1.62米,宽0.85米。正中竖书阴刻“显考吴公字调元大人之墓”,刻度较深,近1厘米。碑帽略宽于碑身,高0.6米,雕成庑殿顶,四角起翘,檐上雕出瓦垅瓦当,檐下雕如意斗拱,斗拱下垂高浮雕石幔。正脊为一镂雕卧龟。碑座为束腰须弥式,高0.6米,束腰部分高浮雕云纹。碑背面刻有墓志,为郡人谢宇俊所撰。墓志记载撰者与吴的关系及吴的简略生平。其落款纪年独特,竟以孔子诞辰为纪年,实为少见。现墓及附属设施均完好。
     吴君襄墓2007年被公布为六盘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遗址位于古城北隅民主路西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六年(1826),同治十一年(1871)添修。为道教道士讲经习经之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县立女子小学。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屋,分为正殿、后殿、两厢房、前为戏楼等建筑共12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逐步遭毁坏,曾为县公安局驻地。
     
   



   北门桥位于普安卫城楼北门前百余米处,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呈南北走向。桥为圆孔石拱桥,圆孔分水下半圆、水上半圆,两半圆合为一体,形似月亮,故又名“月亮桥”。为郡人谢伦魁,范兴荣,范兴惠等监修。桥长9米,宽8.9米,拱跨6.7米,通高2.6米。桥面两侧有石栏。桥北端原有范姓诰封牌坊,南端有谢姓百岁坊,均巳毁。桥两端原有石阶,各九级,早被填平。现桥完好坚固。水面以下半圆巳被淤埋。

   


   范家公馆位于东门,是贵州先贤范兴荣所置,所著《啖影集》,堪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媲美,人称“贵州的蒲松龄”。大门坐南朝北,门前立石狮一对,四面围墙用大块石头砌成,围墙上部用黄泥、河沙混合夯成。


   


   水星寺位于营盘山东麓,原址在管驿坡(七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迁建是址,初名水星寺,咸丰年间易名水晶寺。同治后期乡绅吴君襄集资补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前殿。



   营盘山下的老君洞,始建于清道光六年,后倒塌。八十年代由民众自愿出资、出物、出力自筹自建,殿内竖十二君仙。


   

  一街官井

美食类
   

    青豆腐是把捣碎的毛豆米和嫩瓜一同放到文火烧沸的水中煮后食用的老城特色食品。特点是色泽碧绿、清淡爽口,常常和着水霉豆拌烧辣椒一同食用。


    盘县火腿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评审会2012年5月在北京举行,专家组成员全票通过盘县火腿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志着盘县火腿成为继云南宣威火腿、浙江金华火腿之后的中国三大名火腿之一。




    土法秘制的盘县“酸菜油”,由“自酿酸菜”熬制而成,有十斤熬一两的美誉,作为天然绿色的调料加到蘸水里面味型独特、酸鲜可口。



    素瓜豆,把新鲜的豆角掐去筋折成3-4厘米长,新鲜的小嫩瓜用手捺成小块一起煮,小瓜不能用刀切避免粘上铁锈味,得用手捺碎。煮时候不能盖上锅盖,避免蔬菜煮出来发黄。配上水霉豆、糊辣椒面调成的蘸水食用即可。特点清凉爽口,消暑解热。(传说:慈禧太后品尝每道菜都要漱口,此菜兼有漱口功能,盘县老人也称“漱菜”。对于品尝同桌其它菜肴有很强大的辅助功能)。同样方法煮青菜、野菜、白菜等。



   鸡丝藤粑粑,鸡丝藤是野外生长的藤类植物,特有的气味也称鸡屎藤。鸡丝藤晾干捣碎和糯米面搅拌,加入调好的鸡汤做成圆形的粑粑,再放入油锅里炸熟即可食用。特点咸鲜、干香。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