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徒步200期志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苏
本帖最后由 苏驴领队 于 2021-8-30 13:19 编辑

护城河徒步200期志

徒步护城河散记
                                                                                                            


者:泥        2021.8.22.




         下雨,延期。疫情,延期。

         822日下午,护城河徒步第200期终于得以实现。

      

        第200期,护城河徒步相门出发地合影。

回想起驴友共同努力参与徒步活动真是感慨万千……

回忆起第一期徒步,驴友们冲着新鲜和好奇,一路有说有笑,这里是相门;这里是盘门;这

里是阊门等等,尤其是本地人向驴友介绍这里是吴门桥、那里是苏州渡僧桥……

      

        第一届苏驴徒步护城河(2015.11.9.

       说起护城河,就不得不先说说京杭大运河。正像大家都知道到京杭大运河是从北京的通县到杭州的坝子桥。其中,苏州段与苏州古城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护城河和姑苏古城历史一样悠久,2500多年了,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理水为河,垒土为坊,规划建造了苏州城。

       古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流经是从西面的望亭的沙墩港,经枫桥、古城的上塘河(今阊门一带),南面的胥口镇胥江两路引入古城外围,形成护城河。再经由护城河、盘门、觅渡桥拐弯向南经澹台湖、宝带桥再拐弯流向吴江境内至桃源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而从枫桥向南经石湖、澹台湖是新开通的一段运河。

      

        大 河(前方是澹台湖大桥)

护城河,古称“濠”,人工开凿。它见证了一个苏州人过着白天皮包水,夜晚水包皮的消费城市,

到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城市。它保留着原有城市格局,创建了现代化城市风貌,见证一个

历史性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城市延续。

      

        在原南门苏州轮船码头旧址上改造成现在的旅游码头

        城墙外围一圈的护城河出现在石刻平江图上,很有参考价值,是苏州的文物宝藏。

        

        平

从平江图可以看出苏州早在800多年前的城市格局,合理的街道、合理的防水系统、城墙外围

是条护城河。

护城河徒步就是沿着走城墙外的一圈,全程15.5公里。在新欣的运动中,徒步也是人们休闲锻

炼的活动爱好,留下了很多故事。

在苏州人民共同努力下,经过改造的护城河步道面貌焕然一新,于20151226日正式启用。

      

       2016.1.8.护城河徒步

      

       2017.6.18.护城河徒步

      

       2018.11.27.护城河徒步

      

       2019.6.18.护城河徒步

      

       2020.12.8.护城河徒步

      

      2021.3.16.护城河徒步

在这惬意的、快乐的徒步,苏驴经历了历届环古城河徒步,收获满满。同时,增进了队友的友谊,丰富了苏州知识——苏州的水、苏州的桥、苏州的门……

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

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桥面石雕刻轮回纹,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

吴门桥高大雄壮,与邻近的瑞光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合称“盘门三景”,是苏州城西南部的标志性建筑。对于研究苏州古城历史上的交通及明清桥梁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门桥

苏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

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进行过修缮。

现存的盘门与南宋《平江图》碑所绘,方位相符,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池。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水、陆联通城门。

      

        盘


胥门作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如城,宋元以后久无水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

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结构与盘门陆门内门相同。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向(城内)尚存横额,"胥门"二字已毁,砖雕边维修。花甚古朴,门洞左、右残存垣长约65米,残高7.2米,砖石尚较完整。西向(城外)砖石保存甚少。

胥门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

      

      

在胥门,泰让桥下是胥江,和护城河交汇。

       胥江(照片远处桥下)与护城河(照片的左右)交汇处

万年桥

    它于宝带桥、山塘街的财运桥,曾被苏州百姓称作“三鼎甲”的状元桥。关于万年桥的身世之争,有两种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一种说法称苏州万年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与下江南的皇帝老儿有关;另一种说法却称万年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建成,与奸相严嵩有缘。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似乎都能自圆其说。

始建时,万年桥是一座三孔石砌墩台木桥。1951年第一次重建,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2002年第二次重建,改为三孔拱桥,其中立面两侧的楹联为万年桥原物,桥的两侧篮板使用的2万块青砖为民国时的旧砖。

      

        万年桥

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阊门为苏州古城八门之一,自唐代白居易开辟山塘街以来,商业逐渐繁荣。但在洪武初期,朱元璋对城市经济从各方面进行限制,将商铺编成铺户,工匠纳入匠籍,牙行(旧时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而从中收取佣金的商行)必须登记核准,处处设卡,生意人举步维艰。商人虽非残民,却也是属于“末业”,不被重视。直至正统、天顺年间才有所好转,成化、弘治年间开始繁荣。

        

        阊门

吊桥:

阊门吊桥位于阊胥路东端,跨城河,是城内外交通桥梁之一。

宋《平江图》名虹桥,俗称吊桥,明成化六年(1470),曾改名永济桥,初为木结构,后被冲毁,有乡人郑文贵自愿捐资重建石桥,桥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十月建成,耗资十五万贯。

明洪武初改建为石墩木梁桥。正德七年(1512)、万历十八年(1590)、崇祯十一年(1638)、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三年(1664)多次毁而重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

清同治《苏州府治》引虞集《记略》曰:"虹桥在阊门西,跨官河,通驿道,为咽喉要处,水至桥下汇为回渊,折而东行,势用剽悍。桥旧植以木,岁久腐扰……"。

民国二十三年(1934)翻建为钢筋水泥桥面,石排柱式,东西桥台仍为明清原构。

上世纪70年代拓宽两侧。如今,经重新改建后的吊桥成为一座廊桥,横跨于外城河上。从古到今,吊桥不仅是舟楫与行人往来的通途,更缀连起盛世阊门千年的繁华!

      

        吊


山塘街:

就在吊桥的斜对面有一座桥,叫渡僧桥。渡僧桥旁是木泰山药堂。经渡僧桥往北走,再左拐就是又名七里山塘街,直至经过虎丘后门。

北码头

吊桥的东侧南岸以前是个轮船码头,早已废弃。现在的北码头是该着乘民国风情街,吸引无数人们流连忘返,争相在热闹的民国风情街留下一张张私人留影。

        吊桥的西侧南岸是曹天禄民宅区,早在文革中烧毁。现在改造成休闲露天公园。

      

        北码头

娄门

娄门位于城东北。《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随改称娄门。清初重建门楼后题以“江海扬华”匾额。

城门分外、中、内三重,内城筑有城楼,三重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十分坚固。水门三道也有闸门装置。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约在民国37年间被拆除。1958年,内城门和水门也先后被拆除。

2013年苏州市启动了城墙保护修缮二期工程,历时半年修复了娄门城楼及相关部分城墙,新娄门以崭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

         

         娄

相门

相门原名匠门,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

匠门最初的来由,据说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大量匠人在这里聚居、炼剑。

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的转变。门在初被填塞。在新中国成立后相门一带的土地里还曾出土过一些青铜宝剑,显然就是当年留下的。

最初的相门,和其他城门一样,也是水陆两门并进的,外城河上架有吊桥,每到宵禁时城门关闭,吊桥升起,偌大的一座古城便成了一座孤岛。

大概到了北宋,这座城门就已经被填塞了,一直到民国23-25年重辟

出相门有一条从苏州到嘉兴的苏嘉铁路(后来毁于抗日战争中),在苏州城东设了一个车站,于是城门在这里重新拔地而起,还建造了一座跨护城河的桥梁。

据老苏州回忆,城门虽是重开了,其实并没有专门再建城楼,相当于在城墙处开了个口子。不过让我们注意到的是,相门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中出现。跨护城河的桥梁叫相门桥,城东的那个车站,也叫成了相门车站。

         现在城门,是2012年重建

         

         


在伍子胥最初建成的8座水陆城门里,就有一个叫蛇门

        古代阴阳五行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及方位相配,位在南方偏东,对应巳、蛇,故曰“蛇门”。吴在越西北,故曰“北向首内,示越属吴也”。这是春秋姑苏古城八门中,唯一一个用动物来命名的城门。

         

历经千年,屡遭磨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诏拆掉城墙,到汉代才得修复。唐末战乱,五代时钱氏重修。

北宋时范仲淹疏河排水,重开蛇门。南宋时金兵焚城又变废墟,1229再重修。元初再诏毁

城墙,后又恢复。解放后政府保护城垣,但大跃进时将古城墙基本拆光了。改革开放之后才将苏州古城的优美风貌逐步修复。

觅渡桥

灭渡桥位于城东南隅葑门外,跨古运河。为水陆要津,原设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灭渡”,“志平横暴也"。今讹称觅渡桥。

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十月,至四年三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

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70.75米,中宽3.78米,跨径19.3米,矢高8.5米。是苏州市区保存之跨度最大的薄型单孔石拱桥。两坡设花岗石条石踏步共90级。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显示了多次重建大修的历史痕迹。拱券纵联并列砌置,青石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应为始建时物。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

        觅渡桥(古桥的后面是新觅渡桥)

今天,是苏驴护城河徒步第200期。为留下记忆、回忆,特别写此文。

        娄   (第200期合影)

古代遗物承载着当代的延续,是历史的教科书,是历史的瑰宝。世世代代以实物启发、教育着一代又一代,这就是文化沉积,是人类的魂宝。

让苏驴队友和苏州人民一样,在徒步护城河中享受着,享受着……


精彩好帖,感谢分享。
优美的照片引人入胜,值得欣赏
这是什么神仙地方,太美了

什么时候下一次啊?怎么参加?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jia wx  13812664218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