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牛角石柱——雷公山深处的“汉莫拉比法典” - 贵州 - 8264户外手机版

  贵州
本帖最后由 户外之马 于 2021-9-3 23:25 编辑

      在雷公山深处的方祥乡水寨村,有一对神秘的石柱。石柱位于寨口两条河交汇形成的龙头状山脊上,两石柱高约2米,相距1.5米,像一对孪生兄弟。石柱的顶端各凿一个方洞,嵌入一对精美的石制水牛角。石柱为扁平状天然石条,坚固厚实,都刻有若干文字。
     下方的石柱,左边竖排“万古不朽”四个大字,字体古朴刚劲;右边竖刻“诰盟天地来世......”两排小字共计40多个,因风化和人为破坏,外侧一排字完全不清楚,中间一排也大多数不能辨识。上方石柱横刻“万古不朽”四大字,中间竖刻“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年十二月十七日所往习立”。
     在中华民族中,苗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最先进入中原地区,从游牧转为农耕。因首领蚩尤于涿鹿战败,苗族进入漫长的迁徙历程。正如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所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和中国的苗族。”苗族先民在渡黄河、跨长江、涉云梦、遁武陵的艰难迁徙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字丢失了,重要的事情只能靠口头世代相传,主要的规矩约定,只能刻符号埋岩立岩为证。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碑文的具体内容,从开头的“诰盟天地来世”来看,“诰盟”即“告明”,告诫、晓谕的意思。“天地来世”从空间和时间上明确了告诫的对象,“天地”的范围很大,这里指苗疆,“来世”的时间很长,这里指当下和将来。也就是说,这对牛角石柱,刻的是整个苗疆现在和将来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某项法规或规则,虽然内容不多,但可以说是雷公山地区的“汉莫拉比法典”。
     稻耕是苗族的主要文化,水牛是稻耕的主要元素,牛角是苗族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属性。为了增强“法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故在“法典”之上,冠以牛角。
     从落款来看,“道光二十五年”即1845年,距今已有176年。当时雷公山地区已设“新疆六厅”,完成“改土归流”,有少部分苗族人开始掌握汉语汉字,为“法典”用汉字书写成创造了条件。
     立者“所往习”应该是一位当地最有威望的人。按苗族父子联名制的取名方法来分析,他的父亲叫“往”,“往”其实就是苗语的“王”,他本人在当地至少也是个头人。
     为了打开“法典”的秘密,我在寨子中询问了三位老人,可能是有什么忌讳,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最后在河边问一位去钓鱼的中年人。他说,石柱是清朝时的一位头人立的,主要用来守寨子,使不被外人侵扰。立石柱以后,外面的土匪就攻不进来了。后来土匪发现这个秘密,悄悄派人来把牛角砸烂,最后才攻进来的。我个人认为,他说的“土匪”就是湘军。据史料记载,同治十一年(1872)初夏,张秀眉杨大六率领的苗寨起义军在凯里乌鸦坡大决战失败后,突围上雷公山,他们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就是从这里沿蓊密河而下,偷袭驻扎在交密的湘军。这次偷袭被早有防备的戈鉴击败,他们不得不退回雷公山。紧接着湘军尾追进来,突破蓊密河峡谷,水寨就被攻破了。石柱的文字和牛角损毁于这次战火。
     还有一说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黔东事件”中,一支身分不明的队伍从这里经过,看到这对牛角太雄伟,不服气就砸烂了,里面那支牛角是后来寨子的人用一块石头补进去的。
     噫嘻,经历坎坷的牛角石柱,见证了苗族的一段辛酸历史!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疫情后一定要去的地方
支持。。。。。
精彩的户外出行,值得记录
那上面不会刻有九阴真经吧?哈哈。
这山可以想去贵州住了

那山那水那梯田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谢谢风雨同舟支持。

贵州原生态优势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