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行~旧州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印象里很多的省市县镇,在各自所属的一些具有历史遗迹的老城镇上,都习惯使用“旧州”一名。

究其缘由,无外乎以老称旧而得扩大声誉,又能依旧而行旅游之事;何况“旧州”一名又通俗易懂,念叨起来还富有诗意,以此又何乐不为。


故而要在地图上搜索“旧州”一词时,若未冠上所属省份的名称,就极易与所搜寻的具体目标,产生极不相匹配的同名不同地儿的混淆。

就因为有太多称为旧州的地名掺杂其中,所以欲想的答案就往往不得其详,其根本原因都是太多同名使用的结果。


至于此处旧州,在本次桂南踏青行的功略行程里,只不过仅是一个歇脚的中转站而已。

因从最初的认识始,就已知其“旧”的真相,其唯有的亮点,可能就只有那还算保持着原味的文昌阁了。



旧州古称“那签”,至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若还依旧保持着那么一点千年的古韵,也不至于如此“这般”。

就凭旧貌换新颜的现实,又如何引动太多的向往?至于称为“壮族活的博物馆”之名,从本地居民的穿戴及生活方式上,实在看不出有多少的壮族该有的“标识”。

以曾经冷兵器时代“飞砣”的原型发展而来的绣球,作为当今家家户户皆有的副业,逐渐演化为传情达意的小物件,貌似有点解甲归绣的“含意”……




晚餐后就着随意的遛达,顺便为明早欲往的文昌阁做番踩点,便走进了旧州所谓的老街,随即扑面而来的只是冷清的街道,和冷清的店辅……。

夜风拂着垂在街道半空的陈旧油纸伞,一丝过时的装饰显得有些尴尬;昏暗灯光下坐在门首做绣球的手工,那种纯手上技能的工艺作品,见了其实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天一早,当沿着鹅泉河前往文昌阁的途中,一片雾霭中的峰岭田野开阔于眼前,心顿时为之一振。

峰岭于远处做着田连仟佰的背景,傍着河岸的村宅,参差不齐着各自的实用性。一边为田园乡野生态,一边为简陋不规范的村居建筑,这也正好透出了人间应有的烟火气氛。从这延展开来,旧州最具魅力的亮点,何不就是丰满青翠的田园景致……

依着河道前行,步过一架古味十足的石桥,突兀于河间的一方微岛上,旧州唯一可以称得上古建筑的遗迹,文昌阁就兀立于河水之中。




文昌阁,按风水说法具有旺文才之美称。而于突兀半岛之上而建,也就愈发饱含了文才兴旺、人杰地灵的一番美好寄托。

壮族人信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成就万物”的人生哲理,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旧州民众在鹅泉河上,建造了这座三层楼高,四角对称的文昌阁。

据说于一汪碧水之上建造文昌阁,在中国古代属极为少有,同时也是迄今发现层数最少、高度最低的文昌阁。



整座楼阁,下衔鹅泉水,背依火焰峰,近观远眺皆古意盎然。与周遭古桥田野相连,牵系秀岭峰翠的相映成趣,从而构成一幅旧州独具的田园画卷。

步近时,正好有人入阁点香燃纸,一种祈愿的举止在浓浓的烟味里飘荡……


与同伴一起入阁,眉目重点多在方寸大小之间,与入口相对的塑像台座供了何方圣人,实在无趣深究,也只是轻掠一瞥。

四壁空空荡荡,唯只香灰满满。左手贴墙处一架陡耸的木梯,架上了二楼的入口。带着一份看个究竟的勇气,我二人便四脚四手的攀登而上。

心里的预想一登上后便大失所望,连塑像也勿有的空荡和尘埃积攒,两扇炮塔似的窗洞,愈发让感受一番迷茫。上到三楼的木梯也与上二楼的如出一辙,太过艰难的攀爬,也就失了继续探索的欲望……

旧州不旧,古镇不古。

绣球小小之手工艺,实在难担一方发家致富之大任。

奇峰峻秀,山水诗意;田园古韵,朴素乡情,满满当当的得天独厚,而无晓无觉实在万分可惜。

近有明仕田园可做范本,远有大小七孔可依样画瓢。换一方位窥一斑而知全豹,更替前后右左重新审视自会豁然开朗……


以短补长终非长久之计

弃天赐而拾凡技非大略之策

极富山水田园气息

又可以点及面尽展乡野情调

何不是最佳发展之道……


围观欣赏美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