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去的梦幻盛唐 之 广仁王庙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总第228文

巫宝走天涯  第190文

巫宝讲故事

巫宝在学习

巫宝和伙伴

文|  Viki,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冰巫宝走天涯(订阅号ID:bbwbzty)

我爱天空中那颗闪耀的恒星
它的名字,叫做黑夜
我和黑夜有个契约
当黑夜褪去幽暗
炽热白昼会将心脏点燃
于是我循着深邃的光
妄图寻遍天下灵药让封印消亡
我脚步烈烈,从不停歇但绝之又绝,望穿荒芜旷野跨越亿万宇宙奔赴而来的星光啊璀璨的火焰是绽放还是覆灭我听不见,谁在悲伤,谁在喜悦你看,我和世界

  楔  子   

国内硕果仅存的三座无争议的唐代单体木构建筑中

  • 南禅寺主殿建于782年

  • 广仁王庙建于831年

  •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857年

废话不多说,领略了佛光寺和南禅寺后,现在我要去看看第三座唐代木建——广仁王庙。它建于公元831年,是现存于世的唐代木构建筑中,唯一一座道教建筑。

唯一的道教唐代木建筑

山西芮城县内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道庙木结构建筑——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和佛光寺、南禅寺都不一样,它不在山头的平地上,而在一个乡间的小村庄里。

村里的老大爷们在遗址门口的院坝里晒着太阳聊着天,一时间我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找对了地方。

在很早很早以前呀,广仁王庙前有五眼泉水,被奉为“龙泉神水”。

这五眼泉水积成湖潭,供人们浇灌良田,大家感恩泉水“浇灌百里,活芮之民,斯水之功也”,便修了一座供奉泉水神的庙,这就是广仁王庙的前身啦。

“泉主于神,能御旱灾,适合祀典”,所以它本身是座祭祀的庙,一专多能,它同时也用于求雨。

各位看官要问了,既然是五眼泉水,为啥叫广仁王庙呢,不是应该叫泉水庙什么什么的吗?

别急呀,你咋知道人家不叫泉水庙呢。

这庙前的五眼泉水啊,叫做五龙泉(我寻思着应该是大家觉得一眼泉里有个管事的龙,所以得五条龙)。

五股泉水从庙前涌出,所以庙子最早叫“五龙庙”,所在村子叫龙泉村。

说白了广仁王庙就是一座民间用于祈雨的龙王庙。

那它又是怎么叫广仁王庙的呢?(我总觉得这几个字念着比龙王庙别口多了)

宋徽宗曾经干过一件事,册封龙王。

龙有五色,为“青黄红白黑”。宋徽宗封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嘉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龙为灵泽王。

传说在龙泉村管降雨的是青龙,所以,这庙子便因此改名叫广仁王庙了。

如今,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早已干涸,仅存遗迹。

再也看不到曾经古早时期每逢大旱,人们在庙里焚香祈雨,唱几天大戏,把龙王(雕塑)用轿子抬出来晒晒太阳,催他快些行云布雨的场面啦。

那广仁王庙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发现永乐宫后(是不是应该先讲永乐宫呢?但是我把广仁王庙放在了唐建的类别里,好的,那下一期来讲永乐宫),反正就是在这附近发现了一座始建于元代的文物单位,发现了就先研究嘛,自然,各地专家都汇聚到此地来了。

有一天,有位专家吃了晚饭在距离永乐宫2公里的龙泉村里溜达,无意之中发现村里有座木构建筑,他瞧着瞧着,咦,怎么这么浓的唐风呢?

就这样,这座建筑年代排名第二的唐代遗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

单檐歇山式屋顶

如今,这座广仁王庙也映入了我的眼帘。

庙宇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是唐太和五年(831年)建造的。

有没有觉得和之前的佛光寺,南禅寺相比,正殿看起来,有那么点点不一样,但又说不好的异样感?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广仁王庙正殿早已不是唐朝时的模样(令人扼腕)。

发现了广仁王庙后,当地文保部门在大修时,由于当时的认知局限,出了许多错误,台基和檐墙没有做到整旧如旧,修葺后的正脊花纹、鸱尾也不是大唐风格。

更可惜的是,当时将已腐朽的檐椽锯掉,而不是替换复原,造成屋顶变小,外观上没有出檐深远那种大唐雄风了,很遗憾。

万幸的是,斗拱和梁架仍保持唐构不变,甚至有些建筑特点是三座现存唐构中仅存的,具有极高的价值。

广仁王庙本来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原本有围墙,东南角还辟有小门,后来因为土层塌陷,东西厢房被夷为平地,现在仅存唐代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戏楼。

正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长方形平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内凹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平缓的屋顶,这种工艺只有南禅寺的构造方法与之相当。

【知识小扩展】

所谓偷心造:简言之就是在结构上减少横向构件,这种手法在元代以前的建筑中很常见。

所谓侏儒柱:就是在梁上立的短柱。

所谓叉手:一种斜柱,用来支撑梁的斜杆,形状像个叉着手站立的人,故名。

从背面斜方向看向正殿

广仁王庙正殿用檐柱作为承重,墙身由青砖砌成。

正殿殿顶是灰色单檐歇山式,也称为九脊式样、四坡顶,歇山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正殿屋面用筒瓦和板瓦构成,垂脊、正脊和脊兽用灰陶烧制。

相较于佛光寺大殿的大气宏伟,广仁王庙的屋顶比较平缓,坡度比较小,两侧有山花,整体看起来结构清晰、棱角分明。

【知识小扩展】

所谓山花: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

和南禅寺、佛光寺均为佛寺不同,广仁王庙是个道观。

前文说了,广仁王庙供奉的是广仁王,吹胡子瞪眼的,典型龙王模样。左右陪着的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龙王是龙王,但属于管不了东南西北四大海的海龙王,是个管泉水的小龙王。

正殿斗拱,柱头铺作简单,五铺作出双杪,偷心造,两跳华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撩风槫,无耍头。

泥道拱上施素枋,素枋之上又重叠一层泥道拱与素枋,保留了唐早期建筑扶壁拱拱枋重复式,这在整个北方建筑中都属孤例,这种建造方法在之后的北方建筑中消失了,但南方五代至北宋建筑中还有保留。

【知识小扩展】

古建就这点不好,老用奇奇怪怪的古话描述,看着眼睛累心也累。但是用现代语去讲吧,无端会多出来好多字,哈哈,可能这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吧,能不多讲一个字的,绝对高度精炼。

所谓双杪,就是两跳华拱。

前文说的偷心造,就是第一跳华拱,跳头无横拱(结构上减少横向件)

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三跳,六铺作;四跳,七铺作为......,以此类推。

撩风槫:斗栱外端用来承托屋檐的枋料。如果用圆料,则叫做撩风槫。

哎呀,好像还有几个名词,算了,不重要,大家记住这个建筑是典型的唐代手法特征就可以了,本段文字直接忽略,不用阅读了。

殿内梁架

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请回忆一下南禅寺结构)。

正殿用16根粗大的檐柱作为支撑,全部砌入墙内。中间以窗和门板来间隔,收口的地方将柱头做成卷杀。

【卷杀:把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处理成曲线或折线,看上人畜无害很柔和的样子】

柱子直径28厘米,高288厘米,正殿的四个角各有一根柱子,四周柱子略高,柱头微微向殿内倾斜,与殿内横梁形成一个斜角,刚好让正殿屋顶的斗拱翘起。

正殿内的上梁和下柱紧密相连有效地让建筑更坚固稳定,外形也就相应的稳健大气。

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破子棂窗

正殿台基高1.35米,殿前没有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个次间是破子棂窗,两稍间比较小。

正殿台基高1.35米,用砖石垒成,中间设置了6级用青砖修建的台阶。

说白了就是:正殿门前有几个台阶,通过台阶走进正殿(你非要不走台阶,跳上去也可以),正殿比较小,左右各有个窗户框。

广仁王庙很小很小,前文说了留存古建只有一间唐代大殿和一座清代戏台。

放眼望去,不细看的话,十分钟就看完了。

虽然广仁王庙的建筑面积和体量不大,但是大殿的斗拱、梁柱、柱基、举折、顶无一不彰显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魅力。

人家小归小,但是别急着走,还有个好东西呢!

庙里有个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广仁龙泉记》碑刻,记载了昔日五龙泉“菰蒲殖焉,鱼鳖生焉,古木骈罗,曲屿映带”的景象(大白话:经泉水浇灌的庄稼长势良好,农民获得丰收)。

另一个是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芮城县令郑泽写的《龙泉记》碑刻,记述了龙泉广仁王庙创修事迹。

2012年12月,这块嵌在广仁王庙大殿前檐墙下的《龙泉记》石碣被几名盗宝贼凿下偷走,追回时已七零八落,碎成四块。

为啥别的不偷,单要偷这块碑刻呢?我猜啊,是这个东西太独特了,再不懂的人看了都觉得是个宝贝。

为啥呢?

庙内《龙泉记》碑的原材料是鱼籽化石,绝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仁王庙改作小学,殿中塑像、壁画尽毁。

直到1983年,学校迁出,广仁王庙重归文物部门。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广仁王庙残破不堪。

1958年和2013年,有关部门对广仁王庙做了两次大修。

2015年,广仁王庙得到整体改造,整个庙宇周围空间被改造成露天古建筑博物馆,放置了很多山西古建文物介绍和古建知识介绍。对于普通游客而言,这是个很好的了解古建的窗口。

博物馆区域内有处古建知识科普长廊,两侧墙面上挂着按建造年代排列的木构建筑序表。

在这个小区域,陈列了广仁王庙、南禅寺、佛光寺各自的斗拱构造和外观模型,周围的墙上有相应部件的图形解构介绍说明。

广仁王庙斗拱

南禅寺斗拱

佛光寺斗拱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