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一篇来自河南省教育厅的文章,让我理解了骆驼做碳板的逻辑:它能卖呀,但不是卖给专业的跑马选手。
一段时间以来,外观炫酷、科技感十足的碳板跑鞋,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青睐,一些中小学生甚至将其作为日常鞋来穿。
这与我的体感也是一致的,周围亲戚朋友的孩子,一个个都将碳板鞋当做通勤鞋来穿。说实话,也挺好看的,颜值即正义呀!
我曾经在云南助学后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走近乡村,参与教育过程后获得的体感:
中国真的很大,从浦东的高楼,广州的美食,中山的渔米,到鲁甸的高海拔山区,都共同存在于一个时空维度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让两端都无法想象对方的生活实际。
消费与教育相似,城乡的巨大差异,观念上的巨大差距,消费偏好上的互不相容,在中国这个巨量市场上,能放得下所有的商机——包括定位模糊的碳板跑鞋。波特的竞争力框架告诉我们,要么精准定位,享受撇脂红利;要么成本领先,取得规模上的优势。但骆驼在这个产品上,显然是既要又要。
它们家的冲锋衣是怎么卖爆的?流量明星代言,丰富、年轻化的配色,始祖鸟一折的价钱。至于防水是不是那么好,关键时候能不能保命?那都不是买骆驼产品用户考虑的问题,谁开着城市SUV去穿越荒野呀,不就是城市机能风,你有我有,社交需要,求个感觉嘛。
回到这款鞋上,500多的吊牌价,淘宝上折后300多的定价显然还是高了,这与飞燃、飞电等知名入门级碳板跑鞋在同一水平。成熟的消费者会犹豫,但如果你面向的是骆驼轻车熟路的年轻群体,大学生、中学生呢?
我相信在下沉市场,在其他渠道,它的折扣会更深,定价会更加友好(纯猜测,并没有花时间继续深挖)。它没有那么多品牌形象上的限制,不会担心新一代产品的打折会影响老款的清库存。毕竟网传它的SKU有2万多,也不差这一个了。
碳板,当年耐克开创的科技赛道,破2的惊天营销活动,几年后,在纵深的中国市场,随着国人的刻苦耐劳,随着技术下放,已经成为标配了。我们不能带着旧眼光看新事物,不断强调碳板伤脚(要少穿)——虽然有它的道理——也无异于梦呓。
鞋是用来跑的,话不多说,上脚跑一段看看。

颜值其实还是能打的。恰逢台风天过后的湿滑路面,CPU大底一点都不滑,跑起来虽然没有滚动感,但中底的韧弹还是很舒服。
不得不说线上的简介,比实际鞋盒上给这鞋的界定更准确:它确实很符合10K定位。到7-8公里后,明显卸力了,像是在穿一双带着缓震的平底跑鞋,足底、小腿、屁股的压力都明显增加。
最后跑了13公里,跑跑停停,谁说6分配外选手不能穿碳板?骆驼就给你做到了。

总结一句,这双鞋免费送,还是很香的。作为日常10K以内的慢跑、有氧训练很不错。但如果真卖300多,我为什么不选飞电、飞燃呢?毕竟品牌的宣传在那里,社交属性在那里。
“你这什么鞋?挺好看的!”
“骆驼的”
“啥?”
希望送我鞋的朋友看不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