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山东半岛之十一的孟良崮战场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我军歼敌3万余人,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阵亡。张灵甫究竟怎么死的?蒋介石说是“自杀成仁”,我军称张灵甫被“乱枪击毙”。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我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司令员率领我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敌军司令顾祝同见我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敌我态势后认为,我主力正位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奇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蒋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援敌,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敌人负隅顽抗。双方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我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心阵地猛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

  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听见敌军指挥部里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一群官兵随即从指挥部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头的一个军官见只有3名解放军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扫。这时副连长受了重伤。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冲锋枪“嘟嘟嘟”一梭子。这名军官和一串敌军士兵应声倒地,余下的敌人赶紧高喊:“别打别打,我们真投降!”葛兆田厉声命令:“一个一个地出来,把枪扔在门口!”待敌人全部走出后他数了数,一共83人。这时,葛兆田走过去看那个被打死的军官,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小不了。

  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敌军官,问道:“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便得意地回答说:“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葛兆田也来了犟脾气,一拧脖子说:“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他说:“那好,你先把俘虏押下去吧!”

  张灵甫的卫兵说:“你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战后,葛兆田听说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没有被活捉,而且他还知道了张灵甫有一条腿是橡皮假腿,是在江西高安战役中被炸断的。葛兆田这时猛然想起,他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敌军官是不是就是张灵甫?但他又想起了戴副师长的话,怕受处分,再加上战事紧张,顾不及多想,所以就把这个疑团藏在了心底。

  在葛兆田抓获的俘虏中有一个叫朱凡友的,是张灵甫的卫兵。孟良崮战役后朱凡友当即参加了解放军,和葛兆田成了亲密战友。两人同在一个班,一同打到上海,打过鸭绿江,最后一同驻防内长山要塞区。闲时一说起孟良崮战役来,朱凡友就说:“那时你真厉害,一打枪吓得我们都麻了腿儿。”葛兆田说:“谁叫你们不投降!”朱凡友对他说:“那天你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张灵甫,怎么不向上级反映一下?”葛兆田听了,才知道自己果真打死了张灵甫,藏在心中多年的谜团终于揭开了,但是心中仍想不明白,当时为何戴副师长说:“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于是,张灵甫被击毙的真相深藏在老人的记忆里。

  对于张灵甫的死,当年国民党方面为了稳定军心,曾大张旗鼓地宣扬张灵甫是“杀身成仁,为党尽忠”,说什么“灵甫见大势难支,乃召集各部长官至山岩指挥所当众宣誓,决心以死报国,然后率部从容步出指挥所,自杀成仁”。蒋介石更在其《痛悼74师檄文》中说该师“饮水断绝,粮弹绝尽,全师孤立,四面受敌,即在阵地相率自戮者计有师长张灵甫等高级将领20余人,悲壮惨烈”。




在山东半岛的18天骑行当中,骑行去孟良崮时也很累的,山岭还多,天气还热,每次一早带的三瓶水都不够喝,有时半路没有商店,只能去老百姓家拿瓶去灌水了,


我   的    身影
骑行到这里真不易呀
大门 票前
票后


这是骑行路过的地方




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解放区,扬言几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敌军步步逼压,我军节节后退,战略上处于防御阶段。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又四面逼围的情况下,孟良崮战役打响了。下面从生产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残酷的虎口拔牙之战:
  1.人才方面。
  整编74师是国民党的王牌军,官兵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经验丰富。做为一个整编师要求很高,从师长到下面基层军官大部分是军校毕业生;下属各兵种如步兵、炮兵、通讯乃至军医都是从专业对口学校毕业;74师指挥官在抗战时被国民党授予抗战英雄,据说过去与共产党交手中从没输过;用现在话讲,既有文凭又有实战经验,人才济济素质高。
2.资金方面。
  74师曾是保卫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都师、“御林军”,官兵们不愁吃穿,物资充足,供应有保障。该部队实行双薪制,每月所得薪水比当时国民党其它步兵师官兵高一倍,蒋介石宁可饿着别的部队也要确保74师供给,资金实力雄厚。
  3.技术装备方面。
  从上到下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按照当时美军标准和编制配置。官兵们在美军顾问团指导下进行训练,机械化成度相当高,用那时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也是一流部队。当时美军顾问团团长在南京检阅了出征前的74师之后,竖起大拇指对蒋介石说:有这样军队,中国天下是你的了。
  从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看,74师是国民党军队中最优秀代表,其他国民党军队少有能与之相比。人们从教科书中都学到过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资料(资金和技术装备)、劳动对象。前面二要素已具备,只剩第三要素。下面我们看看与74师作战的共产党部队情况:
  1.人才方面。
  当时我军连长、排长中90%不识字或者说文盲,团长、营长中80%在当兵以前没读过书,多是当兵后通过部队文化教育才认识一些字;军长、师长也大体如此,谈不上博览群书,要找一个专业对口、有毕业文凭的指挥员和其他军事人员可能是凤毛麟角。
  2.资金方面。
  当时部队从最高军事指挥员到下面每一名士兵没有一分薪水,也没稳定资金来源。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49年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来不发薪水。官兵吃穿很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冬季还穿着单薄的夏季服装,不少人长年累月穿着草鞋奔波,物资供应非常困难,生活十分艰苦。
  3.技术装备方面。
   当时自己不能生产武器,也没外国向我们提供,所有装备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五花八门。有国民党、日本和美国造的,还有其它国家造的;零配件不通用,子弹打完了或零部件坏了只能当烧火棍;常常有枪没弹,有弹没枪,或弹炮口径不一。全部装备要靠人拉肩扛、牛马相助,没一点机械化可言,差别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编制配置齐全、军规管理严格、战史辉煌、阵容豪华的王牌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几乎一夜之间在孟良崮上被一群“土八路”消灭干干净净。
  如果在解放战争中后期被消灭还有情可原,因为那时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民党不再占优势。然而,事实似乎跟人们开了个大玩笑,思维方式来个大颠倒,蒋介石没想到,其他人也没想到。如果按照现在的企业管理思路分析对比,前者必胜后者必败。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和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在军事上的胜利与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用单纯军事理论解释不清,从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等军事力量上也找不到任何辩解的理由,教科书上生产力的三要素在这里一点作用没有。
  人们只能从军事关系(人与人关系)上去寻找答案。其实过去和现在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有人说,孟良崮战役胜利是偶尔的,那么长达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可能年年偶尔。
  当士兵利益逐一得到满足并通过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得到了可靠保障,实现了理想,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士气高涨带动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丝毫不影响广大官兵精神面貌。
  虽然军事成功不代表经济成功,但实质相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先进工作方式,就能创造良好人与人关系环境,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积极性。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军事胜利,不象现在国企管理把成功希望寄托在各级有才能的领导者身上,或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因为我军指挥员文化程度很低,99%的军官没上过军校,这方面不抱很高奢望。
  国共两军之争与其说是军事力量之争,不如说军事关系之争;社会中各实体竞争与其说人才、资金、科技之争,不如说监督、责任、分配管理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体制形成的人心、意志、毅力、艰苦奋斗、团结精神的充分体现。
  49年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二十年实践证明,当底层人员利益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回报非常丰厚,常会出乎领导意料,创造奇迹。
  难怪当年被俘的国民党军官这样说:你们(共军)军事才能不怎么样,排兵布阵漏洞、不合理因素很多,运用技战术灵活应变度不高。
  你们完全靠高昂士气、顽强拚搏意志、上下左右紧密团结弥补了这些,要攻攻得上,要守守得住,你们内外各方面关系协调的好。
  长期实践证明,当底层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后,高层领导即使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下面人员能替你想到;
  上面领导认为困难大、难办成的事,下面人员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办成,并解决的比领导想象更好。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没想到一锅夹生饭被你们煮熟了。
  有的学者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毛泽东抓住了每一个兵,而蒋介石只抓住一些黄埔军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来没人说得人才、资金、技术者得天下,古人格言排除了生产力各种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讲话中用的最多词语是:“人民力量”、“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各种场合一遍又一遍重复,因为他很清楚今天的成功是怎么得来的。
  军队是如此,企业、国家和社会更是如此。
骑行一直上坡,累的都不爱说话了,休息一会才开始照相,
达人和弹箱


我们去的时段是人最少的时候,就我们9个人骑行上去的,有的人累的不登山了,给我们看车,不收费哦
我的相机老掉地上,照的有点不太清晰了,
这是又一个门,们理由炮,单轱辘车等

石文简介
石文书简介
感慨下当炮手的妄想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