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睢阳:一座城与一个民族的气节丰碑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总第295文

巫宝走天涯 已发至246文
巫宝讲故事 第16文

巫宝在学习 已发至20文

巫宝和伙伴 已发至14文


我,只是个说书人......

文|  Viki,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冰巫宝走天涯(订阅号ID:bbwbzty)


满目的苍凉将旷野包围

但有山,在远方连绵

山上生长着无边的荆棘还是无尽的繁花

我越过无数个夜晚和无数个季节

一遍又一遍,一山又一山,只为见到山上的月光

我席地而坐,对着星星高歌

无声处能否泛起回响,沉静中能否照见心境

我拨开堆砌的妄念,踏过虚无的迷茫

我带着挚诚且满腔激昂

待我站在山巅,星尘化为火焰,寸寸燃遍人间

我身是青山,便有天地

我心有方寸,即是桃源

看,我和世界!

———————————by Viki 2024




  楔  子   




商丘古城南门外,我站在张巡祠前,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祠堂广场上,有祭拜的人默默点燃香烛,青烟缭绕中,时光仿佛倒流至公元75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墙壁上,宋代宰相王安石的诗句跃然眼前:“两公天下骏,无地与腾骈。就死得处所,至今犹耿光。”

走进祠堂,正中矗立着张巡的塑像,这位“安史之乱”中的忠烈名臣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他誓死捍卫的土地。

大殿正中正是张巡坐像,坐姿高6米,身穿盔甲,手握宝剑,怒目圆睁,形姿威严。

我凝视着张巡塑像那坚定如铁的眼神, 听到那穿越千年的呐喊。






战略要地,睢阳的地理重要性






睢阳(今河南商丘)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它“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

在唐代,睢阳是大运河汴河段的中枢,是连接北方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命脉的咽喉要道。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叛军为了打通睢阳南下江淮,派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进攻睢阳。

叛军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夺取睢阳,控制运河,进而夺取江淮地区——那里是唐朝的财赋重地,若失江淮,唐朝将失去经济命脉。

睢阳太守许远见情势危急,急忙向当时的真源令张巡求援。

张巡闻讯,毅然率部三千人驰援睢阳,与许远合兵六千八百人,面对十三万叛军,展开了这场气吞山河的睢阳保卫战。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后来评价睢阳之战:“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这句话道出了睢阳之战的核心地理价值——以一座城守护了整个江淮地区。






血战睢阳,忠勇与智慧的较量





张巡,开元末年进士出身的文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善谋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胜多,抗击了安史叛军。

许远作为睢阳太守,自知军事才能不及张巡,毅然让贤,将指挥权交给张巡,自己负责后勤保障。

张巡

大义让贤

【张巡祠大殿内山墙上有八福巨型彩绘,描绘了睢阳之战的惨烈】

这种将帅之间的坦诚合作,为后来的顽强抵抗奠定了基础。

面对尹子奇率领的十几万叛军,张巡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智慧。他运用“草人借箭”之计,深夜将草人从城头吊下,诱使叛军消耗数十万支箭矢。

第二天晚上,张巡又派五百死士趁敌不备偷袭敌营,令叛军溃不成军。

张巡还用“蒿箭诱敌”之计,故意向叛军阵地射出野蒿削成的箭,诱使尹子奇现身,张巡部将南霁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使叛军士气大挫。

叛军在城外想通过收割麦子以充军粮,张巡命士兵擂鼓佯攻,待叛军严阵以待时却按兵不动,如此反复使叛军疲惫不堪,然后派南霁云趁其不备率军突袭,斩将拔旗。

就这样叛军的计划一次次被张巡巧妙破坏。

但是,叛军围城,战争持续数月后,睢阳城内粮食日渐匮乏。





粮尽援绝,忠诚与牺牲的抉择





战争进入后期,睢阳城内形势日益严峻。

守军从最初的六千八百人减员至仅剩四百余人,而城内的粮食储备也消耗殆尽。

史料记载:“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

【粮食没了,吃茶叶吃纸张,茶纸没了,吃马,马没了,吃麻雀老鼠,麻雀老鼠没了,吃死去的人的尸体】

这是睢阳保卫战中最受争议也最令人心痛的一页。张巡杀了自己的小妾,许远杀了自己的侍奴,给大家分食。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张巡、许远和睢阳守军做出了惨烈的抉择。

他们为何宁愿走上这条道路也不放弃睢阳?

因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

张巡、许远认为:“睢阳乃江淮保障,若弃之而去,贼必乘势长驱,江淮不保也。”

在他们的感召下,“城中将士和百姓都知必死,却没有一个背叛者”。(史料:知必死,莫有叛者)

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中,张巡派部将南霁云突围求援。

南霁云率三十骑突破重围,前往临淮向守将贺兰进明求援。

然而贺兰进明畏惧叛军,又妒忌张巡声名威望,完全没有出兵的意思。

贺兰进明又舍不得南霁云将才,想留下他为自己所用,并设宴款到他。

南霁云悲愤交加,他说睢阳的将士们没有吃喝,我怎么能在这里享用这些美食。说罢他当场咬下一指,言道:我吃这个就可以了。

南霁云誓言:“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

就这样,南霁云虽然没有搬到救兵,可他明明可以选择远离战场,但他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回睢阳的路,他要和守城的将士们在一起。






城破殉国,气节长存天地间





公元757年10月9日,睢阳城在坚守十个月后终因粮尽援绝而被叛军攻破。

此时城中守军仅剩四百余人,皆因饥饿、奄奄一息,疲惫至极,无力再战。

叛军攻上城头,张巡与部将南霁云、雷万春等一同被俘。

城破之时,张巡面向京城方向跪拜道:“孤城备竭,不能保全,臣生不能为国平叛,死后就是变成鬼也要厉杀这些祸国殃民的反贼!”

叛军将领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非常高兴,亲自劝说张巡投降。

但张巡宁死不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不仅严词拒绝,还大骂其背叛朝廷、屠戮百姓的恶行,坚定表示“生不能报国,死亦为厉鬼以杀贼”。

尹子奇问张巡:"听说你督战时,激愤到目眦欲裂、满面流血、牙齿尽碎,为何如此?"

张巡厉声回答:"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能耳!"

尹子奇见劝降无果,又被张巡的气节激怒,残忍地挖去他的双眼。

张巡却依旧骂声不止,尹子奇又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他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印证了他在战斗中咬碎牙齿的传闻。

最终,张巡与姚訚、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名将领一同被叛军挖心刨肌斩首。

许远则被解往洛阳,也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整个过程悲壮惨烈,成为安史之乱中忠勇抗敌的标志性事件。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长时间的围城和最后的屠杀中,仍然“至死无一人投降”。

睢阳陷落的第三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带兵赶到,打退了叛军。

再七天后,郭子仪收复洛阳。

睢阳的坚守为唐军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巡、许远等将士的壮举,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唐肃宗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立庙睢阳,岁时致祭”。他们的画像被悬挂于陈列大唐功臣像的“凌烟阁”之内。






忠烈祠庙,千年祭祀与精神传承





为纪念张巡、许远等英烈,睢阳人最早在城南七里通济渠南侧建立“双庙”,也称“双忠庙”,这是全国第一个供奉张巡、许远的祠庙。

后经历代变迁,陆续增加了南霁云、雷万春、贾贲、姚訚,改称“六忠祠”。

但是很可惜,在现代商丘古城内,六忠祠保护不利,只剩下了混杂在改造扩建区域的一个山门。

现在的张巡祠建于1990年,占地4.07万平方米,分为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

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成为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重要场所。

张巡墓为圆形,直径21米,高3米,青石围砌,上覆黄土。

墓后有个碑亭,亭内立位碑一通,为明代天启年间碑记,记载的是张巡祠历代迁移经过,建筑规模等内容。

一位守护祠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每年都有来自台湾、福建、东南亚的华人特地前来祭拜。

在闽南、潮汕、台湾地区,张巡、许远被尊为“武安尊王”、“文武尊王”、“护国尊王”等,成为村落保护神。

张巡祠不仅是商丘的古迹,张巡、许远的“忠烈文化”更在中原地区、江淮大地、东南沿海、台湾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广泛传播。这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这些功德碑都由福建沿海一带信众捐建


这种跨越地域的信仰传播,反映了忠烈精神在中华民族中的深远影响。从唐代到今天,张巡、许远已经从历史人物升华为民族气节的象征,他们的精神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





睢阳与归德,历史图层的重叠





站在今天的商丘古城墙上,很少有人提及“睢阳”这个名字。更多人称这里为“归德府”,因为现存的地面建筑主要是明代遗留。

商丘古城是“城摞城”,现存归德府城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有500余年的历史。

而这座城下,同时叠压着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等多座都城、古城。

睢阳,这个曾经响彻天下的名号,如今被埋藏在层层历史土壤之下。

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如何平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成为商丘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明代建筑固然精美,但唐代的睢阳精神更是商丘古城的灵魂所在。

当我们提及归德府时,不应忘记睢阳——这片土地曾经见证过何等壮烈的忠诚与牺牲。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