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慢行 触摸历史与诗意 - 广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鸣鹤在荫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与尔靡之
五一节的时光总像悬在半空的砝码,
不长不短的假期令人左右难以取舍。
出国旅行,日程太过局促;
国内出行,深忧人潮汹涌。
已经多年在五一假期蛰伏,但大好的春光亦不能年年辜负。因此一个小众之地就成了唯一选项。
滇东南弥勒及其周边景点星罗棋布,建水老城的古韵、元阳梯田的壮美,早已声名远扬,但这显然不是我要去的小众之地,多年前也已去过。这个假期我们选择的小众之地是蒙自的碧色寨、泸西的城子古村、弥勒的可邑古镇和东风韵艺术小镇。这些旅行地知者不多,基本都以弥勒为中心辐射出行游览,估且称为滇东南弥勒小众之地,不必较真行政地的归属哈。
其实弥勒于我并非全然陌生。早年自驾从广西前往云南,那时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弥勒便常作为长途跋涉中歇脚的驿站,每次匆匆而过它只是旅途中的一个坐标点。如今再访这座城市已焕然一新,成为全国闻名的康养之城。
铁轨上的密码- -碧色寨
碧色寨曾只是滇东南一个只有十多户人的寨子,因滇越铁路修建而兴盛,也因滇越铁路停用而衰废,如今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历史和记忆了。
1885年,法国通过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1895年,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开始了滇越铁路中国段465公里的修建,并于1909年建成通车。
或许很多国人不知道的是,当年滇越铁路的修建与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滇越铁路中国段穿越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其修建难度之大举世无双,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工程建设的难题。
碧色寨曾经是滇越铁路的枢纽站,周边群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走进碧色寨,老旧的站台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站场里法国风格的黄墙在高原炽烈的阳光下泛着温暖而沧桑的光晕,墙面上的裂痕与斑驳是岁月刻下的纹路。窄窄的米轨延伸向远方消失在山脚的尽头,轨道上的枕木历经风雨侵蚀而颜色暗沉。我们数着枕木缓缓走在轨路上,脚掌轻触已经不再光亮的钢轨,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在心头蔓延,仿佛穿越了时空,与百年前的过往相遇。
穿过原大通公司的大门,走进仓库改建的铁路博物馆,1909的大红字帖在加强着我们对那个时间点的记忆。老照片里,头戴瓜皮帽的劳工正用血肉之躯对抗红河峡谷的峭壁,据说当年征用修路的三十万劳工死亡了五、六万之多。站在当年法式职工俱乐部改建的咖啡馆露台上,看着穿上民国学生装兴高采烈拍照的姑娘阿姆们,呼吸忽然变得沉重。这片土地的记忆,从来都是层层叠叠的。

滇越铁路碧色寨站

曾经的碧色寨海关

法国米轨铁路

莲花喷泉

傩戏面具和非遗演唱

超现实的建筑美学充满想象空间
即将离开小镇时天降下一场急雨,
放慢了我们结束五一假期的脚步。
雨后远山边幻出一道巨大的彩虹,
让归程旅途顿时充满了诗情画意。
此时我似乎明悟了此次旅行的意义:
在碧色寨读殖民伤痕,
在古村落听大地脉动,
在东风韵看文化解构。
滇东南的时空褶皱里,
藏着中国的转型寓言。
那些被米轨丈量过的岁月,
那些被夯土墙围护的生活,
那些被红砖重构的传统,
终将在某个历史的奇点,
绽放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谢谢阅读!
2025年5月17日于南宁

浪漫的花田造型

温馨的花海让人沉醉

微风拂过 阵阵花香
文创艺术的实验地- -东风韵艺术小镇
东风韵艺术小镇是一个全新的文创产品,建在弥勒郊外与温泉生态渡假区相邻。虽然没有历史的沉淀,但也没有了创新的包袱。人造的湖泊和绿植,规整的花田和幽径,特色的造型建筑,每一处都彰显着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味,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浪漫氛围,很适合人们旅拍打卡,对我来说算是凑个热闹,当然李医生是喜欢的,拍拍拍……
记得类似的景观早年出国时常被惊艳到,没想到这些创意近年在国内被大量复刻。其中又加入了超现实的文化设计元素,还是有很多的创新。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国家旅游行业的进步,以中国地貌多样和历史深厚的先天条件,加上国家越来越开放的配套政策,成为世界第一的旅游目的地大国应该指日可待。
走在东风韵艺术小镇里,漫坡的花海微风拂过传来阵陈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红砖建筑群就像从地里长出来的巨型乐器,好似在为一傍的喷泉表演伴奏。万花筒艺术馆里,傩戏面具通过镜面折射出无限回廊,彝族古老非遗文化传承的音乐表演让我们驻足神往。

东风韵艺术小镇的红砖建筑

紫色的花田
仿若地里长出来的红砖建筑与喷泉

密枝山林中的阿细人生活岩画

阿细人的服饰

《阿细先基》史诗

《阿细跳月》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