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攀登迪亚米尔岩壁
1962年,托尼·金斯霍费尔(Toni Kinshofer)、齐格弗里德·洛(Siegfried Low)和安德尔·曼哈特(Anderl Mannhardt)终于登上了迪亚米尔岩壁, 他们从左侧的山肩攀登,这条山肩如今被称为金斯霍费尔(Kinshofer)路线。这是继赫尔曼·布尔1953年攀登拉希奥特岩壁之后,南迦帕尔巴特峰的第二次登顶。
1962年的路线避开了容易发生雪崩的迪亚米尔岩壁中央,而是通过左侧的山肩攀登,到达金斯霍费尔冰原,然后穿越巴任山口( Bazhin Gap)登顶。不幸的是,
洛在下山途中不幸身亡,金斯霍费尔和曼哈特则严重冻伤。

南迦帕尔巴特峰迪亚米尔岩壁。(1) 金斯霍费尔路线(1962 年,原始路线)。(1a) 现今普遍沿用路线。(2) 梅斯纳尔兄弟1970年沿穆默里山肋下山的路线。(3) 梅斯纳尔1978年下山的路线。(4) 斯洛文尼亚人2011年攀登西南山脊上段。宿营地点已标记。(5) 梅斯纳尔1978年攀登路线。(6) 1976年谢尔(Schell)路线上段(攀登鲁帕尔至马泽诺山坳)。谢尔路线有数个变体,例如1981年罗纳德·纳尔 (Ronald Naar) 沿着一条更高的横切路线,从斯洛文尼亚最高点左上到达山脊的积雪部分。图源:Viki Groselj
现代常规路线及其进一步的变化
金斯霍夫路线已成为标准路线,但有一些变化,是对既定路线的细微调整。这些变化并非全新的路线,而是为了应对诸如落石或冰塔危险等特殊情况而做出的调整。
当前的金斯霍夫路线(称为金斯霍夫 1a 线)与1962年的原始路线略有不同,以避开危险路段,特别是金斯霍夫冰原和巴任山口附近。

1978 年斯洛伐克人在南迦帕尔巴特峰迪亚米尔的路线。左侧是北峰,右侧是主峰。图源:Marian Sajnoha
1978年夏天,一支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队将目光投向了迪亚米尔岩壁。队员包括安德烈·贝利卡(Andrej Belica)、约瑟夫·贾斯特(Joseph Just)、玛丽安·扎特科(Marian Zatko)和尤拉伊·扎特科(Juraj Zatko)。他们通过金斯霍夫路线的变线,登上了海拔7800米的北峰。这次攀登虽然不如同年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独自攀登迪亚米尔岩山壁右侧的壮举那么引人注目,但也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2003年,让·克里斯托弗·拉法耶(Jean-Christophe Lafaille)和西蒙尼·莫罗(Simone Moro)以阿尔卑斯风格在一条宽阔的山脊/山脊上攀登了一条 1400米长的新路线(“Tom and Martina”路线),该路线位于1978年斯洛伐克路线左侧,并与之平行。这条路线冰面倾斜度90°,难度等级为M6,后来与金斯霍夫路线重合。拉法耶与在3号营地相遇的艾德·维斯特斯(Ed Viesturs)一起沿金斯霍夫路线继续登顶。
2022年,由于金斯霍夫路线发生落石,明玛G率领的登山队改用了一条与梅斯纳尔1978年路线近似的变线,并在海拔5100米处建立了新的1号营地。这并不是一条新路线,而是在迪亚米尔岩壁上进行战术调整,选择了一条更为安全的路线。

2011年,恶劣天气下伊雷娜·姆拉克(Irena Mrak)在梅斯纳尔雪沟。左侧是穆默里山肋脊,右上方是梅斯纳尔冰塔,震慑着攀登者。图源:Mojca Svajger